全国4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见证兰州新区绿色蝶变
全国4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见证兰州新区绿色蝶变
全国40余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见证兰州新区绿色蝶变生态(shēngtài)妙笔绘就绿色画卷
——全国40余家重点(zhòngdiǎn)网络媒体记者见证新区绿色蝶变
兰州新区报(bào)记者 李佳丽
6月5日上午,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水波荡漾,几只珍稀黑鹳优雅(yōuyǎ)地掠过水面。来自全国40余家(yújiā)重点(zhòngdiǎn)网络媒体的记者,用镜头捕捉这片昔日盐碱滩涂焕发的盎然生机。
6月3日,“2025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(gānsù)生态(shēngtài)环保行”在兰州新区启动。在为期一周的(de)行程中,中央及省级重点新闻网站、主流媒体记者等,将聚焦甘肃生态实践,深度探访绿意陇原。
记者在兰石展馆(zhǎnguǎn)参观记录。
老字号焕发(huànfā)“新质”生机
采访团首站走进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。2018年整体搬迁(bānqiān)至此的“老字号”,已蜕变为现代化绿色工厂。园区内自动化生产线(shēngchǎnxiàn)高效(gāoxiào)运转,实现了(le)中药产品的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生产,效率与产能(chǎnnéng)显著跃升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冯晓云介绍:“我们优选绿色工艺设备(gōngyìshèbèi),打造用地集约、原料无害、生产洁净、废物资源化、能源低碳化的国家级‘绿色工厂’。”采用日均(rìjūn)处理1200吨废水的先进生化处理工艺,为环保筑牢防线。
不远处,青岛啤酒(píjiǔ)(甘肃)农垦股份有限公司的发酵罐嗡嗡作响。这家被(bèi)称为“西北啤酒工业摇篮”的老厂,正焕发新颜。凭借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持续的绿色(lǜsè)化改造,它成功获评市级“绿色工厂”,实现(shíxiàn)了从“耗能大户”向“减碳先锋”的转变。中国环境报记者(jìzhě)秦超感慨:“西北工业的绿色转身,令人震撼!”
在兰石集团氢能装备车间,45MPa离子液氢气压缩机(yāsuōjī)银光锃亮。新能源事业部高级(gāojí)技术主管惠博表示:“我们聚焦绿色低碳,依托省内首个绿氢‘制储输加用’一体化实验基地(jīdì)、生活垃圾制氢示范项目等,推动新能源核心(héxīn)装备市场化应用。”目前,新能源产业产值已占集团总产值的32.95%,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,“兰州制造”正为国家能源转型(zhuǎnxíng)注入(zhùrù)动能。
记者们品尝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(de)乳制品。
科技(kējì)赋能“鲜花经济”
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(shìfànyuán)4号智能(zhìnéng)温室,恒湿恒温环境中,娜欧米(ōumǐ)玫瑰娇艳绽放。这里是西北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,近50万平方米的温室全部采用荷兰(hélán)技术及智能灌溉、补光系统。“全过程自动化(zìdònghuà)控制水肥热气,相比传统方式节水30%以上,省肥30%—50%,人工成本降低70%,年产1亿枝(yìzhī)鲜切花却(què)实现污水零排放。”兰州新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李宗俊介绍说。他随手摘下一枝“粉红雪山”递给记者说,新区已成功种植30多个玫瑰品种。
得益于北纬37度的黄金区位及便捷的交通物流优势,新区“鲜花经济(jīngjì)”蓬勃发展。鲜花通过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快速运抵全国各大城市及日(rì)韩、新加坡等地,周边省份则通过高速路网高效配送。重庆(chóngqìng)华龙网记者谭周惊叹:“印象中干旱的黄土高原,竟(jìng)孕育出如此娇艳的玫瑰(méiguī)!”
科技赋能同样在乳业领域开花结果。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首家乳制品(rǔzhìpǐn)综合性精深加工企业,其全自动生产线将河西走廊的黄金奶源转化为60余种产品。“我们产品对标(duìbiāo)国际标准,实现大宗原料国产替代。今年目标(mùbiāo)日处理能力2400吨,产值18亿元!”企业相关负责人指着与兰州大学共建的实验室强调,“新质生产力不仅(bùjǐn)破解了产业困局(kùnjú),更(gèng)守护了牧民的‘钱袋子’。”
记者们在兰州新区现代花卉产业园参观。本文图片(túpiàn)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李佳丽(jiālì) 摄
多元转化(zhuǎnhuà)绘就和谐画卷
夜幕降临,采访团登上中川·青云驿——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(lǚyóu)区的观景台(guānjǐngtái)。这个地处“省门第一道”绿色走廊,坐拥机场、高铁、高速立体交通的枢纽村,依托独特(dútè)的区位和生态资源,精心打造集观光、研学、民宿、美食、露营于一体的特色(tèsè)乡村旅游示范点。远眺湿地星空(xīngkōng)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,宁夏新闻网记者田宇童感慨万千。
香港每日电讯记者张学锋(zhāngxuéfēng)的镜头记录下粼粼波光,他赞叹:“兰州新区用事实证明,生态屏障与经济高地可兼得。这里(zhèlǐ)的故事,为西部探索‘绿色现代化’提供了宝贵(bǎoguì)样本。”
从工厂(gōngchǎng)车间的低碳革命到湿地的碳汇交易,从智能温室的玫瑰经济到科技乳业的精深加工,再到乡村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,新区以(yǐ)实实在在的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打开(dǎkāi)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(huàjuàn),为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充满希望的绿色篇章。
生态(shēngtài)妙笔绘就绿色画卷
——全国40余家重点(zhòngdiǎn)网络媒体记者见证新区绿色蝶变
兰州新区报(bào)记者 李佳丽
6月5日上午,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水波荡漾,几只珍稀黑鹳优雅(yōuyǎ)地掠过水面。来自全国40余家(yújiā)重点(zhòngdiǎn)网络媒体的记者,用镜头捕捉这片昔日盐碱滩涂焕发的盎然生机。
6月3日,“2025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(gānsù)生态(shēngtài)环保行”在兰州新区启动。在为期一周的(de)行程中,中央及省级重点新闻网站、主流媒体记者等,将聚焦甘肃生态实践,深度探访绿意陇原。
记者在兰石展馆(zhǎnguǎn)参观记录。
老字号焕发(huànfā)“新质”生机
采访团首站走进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。2018年整体搬迁(bānqiān)至此的“老字号”,已蜕变为现代化绿色工厂。园区内自动化生产线(shēngchǎnxiàn)高效(gāoxiào)运转,实现了(le)中药产品的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生产,效率与产能(chǎnnéng)显著跃升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冯晓云介绍:“我们优选绿色工艺设备(gōngyìshèbèi),打造用地集约、原料无害、生产洁净、废物资源化、能源低碳化的国家级‘绿色工厂’。”采用日均(rìjūn)处理1200吨废水的先进生化处理工艺,为环保筑牢防线。
不远处,青岛啤酒(píjiǔ)(甘肃)农垦股份有限公司的发酵罐嗡嗡作响。这家被(bèi)称为“西北啤酒工业摇篮”的老厂,正焕发新颜。凭借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持续的绿色(lǜsè)化改造,它成功获评市级“绿色工厂”,实现(shíxiàn)了从“耗能大户”向“减碳先锋”的转变。中国环境报记者(jìzhě)秦超感慨:“西北工业的绿色转身,令人震撼!”
在兰石集团氢能装备车间,45MPa离子液氢气压缩机(yāsuōjī)银光锃亮。新能源事业部高级(gāojí)技术主管惠博表示:“我们聚焦绿色低碳,依托省内首个绿氢‘制储输加用’一体化实验基地(jīdì)、生活垃圾制氢示范项目等,推动新能源核心(héxīn)装备市场化应用。”目前,新能源产业产值已占集团总产值的32.95%,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,“兰州制造”正为国家能源转型(zhuǎnxíng)注入(zhùrù)动能。
记者们品尝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(de)乳制品。
科技(kējì)赋能“鲜花经济”
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(shìfànyuán)4号智能(zhìnéng)温室,恒湿恒温环境中,娜欧米(ōumǐ)玫瑰娇艳绽放。这里是西北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,近50万平方米的温室全部采用荷兰(hélán)技术及智能灌溉、补光系统。“全过程自动化(zìdònghuà)控制水肥热气,相比传统方式节水30%以上,省肥30%—50%,人工成本降低70%,年产1亿枝(yìzhī)鲜切花却(què)实现污水零排放。”兰州新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李宗俊介绍说。他随手摘下一枝“粉红雪山”递给记者说,新区已成功种植30多个玫瑰品种。
得益于北纬37度的黄金区位及便捷的交通物流优势,新区“鲜花经济(jīngjì)”蓬勃发展。鲜花通过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快速运抵全国各大城市及日(rì)韩、新加坡等地,周边省份则通过高速路网高效配送。重庆(chóngqìng)华龙网记者谭周惊叹:“印象中干旱的黄土高原,竟(jìng)孕育出如此娇艳的玫瑰(méiguī)!”
科技赋能同样在乳业领域开花结果。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首家乳制品(rǔzhìpǐn)综合性精深加工企业,其全自动生产线将河西走廊的黄金奶源转化为60余种产品。“我们产品对标(duìbiāo)国际标准,实现大宗原料国产替代。今年目标(mùbiāo)日处理能力2400吨,产值18亿元!”企业相关负责人指着与兰州大学共建的实验室强调,“新质生产力不仅(bùjǐn)破解了产业困局(kùnjú),更(gèng)守护了牧民的‘钱袋子’。”
记者们在兰州新区现代花卉产业园参观。本文图片(túpiàn)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李佳丽(jiālì) 摄
多元转化(zhuǎnhuà)绘就和谐画卷
夜幕降临,采访团登上中川·青云驿——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(lǚyóu)区的观景台(guānjǐngtái)。这个地处“省门第一道”绿色走廊,坐拥机场、高铁、高速立体交通的枢纽村,依托独特(dútè)的区位和生态资源,精心打造集观光、研学、民宿、美食、露营于一体的特色(tèsè)乡村旅游示范点。远眺湿地星空(xīngkōng)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,宁夏新闻网记者田宇童感慨万千。
香港每日电讯记者张学锋(zhāngxuéfēng)的镜头记录下粼粼波光,他赞叹:“兰州新区用事实证明,生态屏障与经济高地可兼得。这里(zhèlǐ)的故事,为西部探索‘绿色现代化’提供了宝贵(bǎoguì)样本。”
从工厂(gōngchǎng)车间的低碳革命到湿地的碳汇交易,从智能温室的玫瑰经济到科技乳业的精深加工,再到乡村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,新区以(yǐ)实实在在的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打开(dǎkāi)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(huàjuàn),为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充满希望的绿色篇章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